在山東諸城市,一座中型水庫鑄鐵閘門的興建,都會有一批村莊的搬遷。水進人退、水網延伸的歷史進程里,正是那一代人背井離鄉的艱辛付出,才托起了這一方土地山青水秀的美麗蝶變。
桃園區蔡家溝村是石門水庫的整體移民村,152戶人家中,移民占146戶、482人。62年來,這里的人們偏居一隅,耕耘著山中歲月,創造著美好生活。
有一種奉獻叫移民,有一種情懷叫感恩,有一種力量叫扶持。近年來,在國家移民政策的強力幫扶下,蔡家溝村以高于當地村莊平均發展水平的速度,大步走向振興。
村負責人袁振合介紹,自2010年以來,蔡家溝村歷經道路、自來水、村委大院、美麗移民村4次大的建設,剛剛完成的美麗移民村項目成為小村的“脫胎換骨”之變。
幸福來敲門,轉角遇到美。2021年實施的蔡家溝美麗移民村建設,總投資200萬元,從規范、提升、整合發力,融綠化、美化、亮化、硬化、凈化、文化、有序化于一體,處處透著匠心與精致。
道路建設,以暢為美。硬化兩條水泥路210米,打通“斷頭路”和“連心路”;對村內8條年久破損的水泥路進行瀝青罩面,總長度 1200米,面積達6100多平方米。同時,配套安裝太陽能路燈30 盞、監控設備8 處。如今,新修建的村內道路,路路順接,條條暢通,成為四通八達的“棋盤街”。
生態建設,以綠為美。因地制宜、見縫插綠,整合利用主街兩側和村內碎片空閑地,實行地面鋪裝、景觀護欄和適地綠化相結合,建設村前休閑廣場、村內沿街步景、村中石碾廣場三大提升工程,栽植紅楓、櫻花、玉蘭等觀賞樹種435棵,栽植連翹、石楠、黃楊等灌木樹種500多株,栽植石竹、月季、結縷草等綠植花卉1550平方米,成為村民出門可賞、就近可游的“口袋公園”。
水體建設,以分為美。移民扶持項目與污水處理項目同步實施、融合并進,理順村內排水體系,實現雨污分流。改建排水渠1250米、新建排水管道336米,設置排水井20座,并對村內自來水進行維修改造,一戶一表,集中安放,解決跑冒滴漏問題,形成“各行其道、地下流淌”的地下管線集水廊道。
墻體美化,以畫為美。對村內房屋外墻,全部進行徽式風格粉刷、噴繪改造,共計復新墻面14060平方米,繪畫 485平方米,與周圍的綠水青山相映襯,山里人家儼然已成“畫中人家”。
移民扶持一子落,鄉村振興滿盤活。在項目實施的帶動下,村里流轉出了100多畝土地,大力發展茶葉產業,努力增加村集體收入。如今的蔡家溝村,舊貌換新顏,產業正待興,一個設施齊全、功能完備、環境優美、生態宜居的移民新村已徐徐鋪展,煥發著無限生機,孕育著新的希望。